助教減薪風波

由於「5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」補助,受政府財政不足的影響,為了減少支付給助教與助理的勞動成本,台灣大學不斷地在校內進行去「去勞動化」的修法,2010年台大對研究生減薪以後,2013年,台大將「研究生助學金辦法」改名為「研究生獎勵金辦法」,所有的助教「工作」,變成了「服務」與「學習」。2014年一月,學務處提出新的獎勵金修正案,進一步將所有助教工作,變成畢業的條件,讓「工作」變成「學習義務」,並以「獎學金」之名規避僱傭關係的認定,變成要「工作」才能領取獎學金,而工作又被當作「學習」的荒謬制度。

歷年專任教師人數

由以上圖表可以發現,受到減薪的影響,從2010年開始助教人數明顯銳減。助教減少對於教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。試想,若一門150人的課程,原本只能聘一名助教,若是該助教遭到裁撤,那將是由老師負責所有學生的教學與課程行政工作,將會是150名學生、以及老師都受到影響。若一門100名學生課程,原本有5名助教協助討論課教學,如今可能只剩4名,每個助教的負擔將更為加重,或者老師勢必將減少修課人數來維持課程品質。此外,許多老師在助教不足的情況下,為了增加助教人數,常見的做法就是請修課學生、或其他計劃下的助理充當助教,協助行政甚至教學工作,學生則因為師生關係的權力而不得不接受。
而前一陣子的德文課兼任教師,拉貝明契老師差點被解聘的悲慘故事,大抵也是因為如此,目前校內眾多兼任教師,可能在不久的將來,都會發生和拉貝老師一樣的困境,這些衝擊的肇因都是學校不在乎學生的學習與工作權益,不願意重視第一線工作的需求!兼任助理議題從2010年至今,學校只會不斷重複「財務問題」的說詞,但卻總是以犧牲學生、助理當作對策,大行裁員、減薪之實,甚至還敢大言不慚說出「學生要共體時艱」,這正顯示了學校不思反省、不會設法解決問題,更不會平等對待學生與助理的權益。

學術重要還是教學比較重要?

雖然台大每年可以分得約20億至30億的經費,但這些經費大部分都被拿去成立許多新的研究中心,並且擴編更多的研究人員職缺,真正用在新增師資與教學設備的經費並不多。又因為台大的定位仍然是一所「研究型大學」,為了追求學術成績,大多數的KPI也都會圍繞著研究產出,因此教學專長的教師在此制度下並不被重視。如拉貝老師案例中「論文點數比教學卓越更好拿錢」,或者因為論文掛名、新進教師為求升等熬夜寫論文加兼課導致過勞死等等的問題,都是已經在台大常見的事情。
除此之外,全球人才大戰開打,許多優秀教師都被國外重金挖角而離開台灣,為招攬人才打出加薪政策,至於人數和總經費,台大表示很難估算,但每年新聘四、五十位助理教授,至少都有科技部的彈薪三萬元,一年經費就超過千萬。
相較於助教減薪,如此兩極化的處理方式,令人搖頭。

學生修課與教師工作權益誰來顧?

我們雖然很難改變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退場後,課程面臨經費刪減的問題,但我們仍可以深入討論:例如這五年五百億分配在教學與學術上的比例是否合宜?是誰決定了這些金錢的分配?學生的權益是否有被決策者納入考量?
學校重學術而輕教學的結果,就是很多老師教學品質非常差,卻可以依靠論文表現繼續在大學裡生存。期望大家在得知這樣的訊息後,可以更關心身為學生的權益,勇敢表達自己的聲音,讓台大校方正視這些問題!